小小苏家
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
物流+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
请勿下单急件
 

铂金包妈妈的焦虑文学,我要来泼盆冷水

发布时间:2019-11-21

瓜拿稳,开扒。

最近有本书火了,耶鲁人类学博士Wednesday Martin写的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公园大道的灵长类,中文译名《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抱着吃瓜好奇的心态,我也去找来一本翻看了一遍:

还没听说过这书的读者,瓜拿稳,我来给大家快速介绍下。

作者是来自美国中部的普通女孩,嫁了个纽约人搬到了曼哈顿,后来又因为有了孩子,从下城区搬到美国富人最密集的上东区,然后好戏开始了。

作者发现自己在这里身处丛林,周围都是顶级富豪的太太,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是底线。新手妈妈想融入这个圈子有很多潜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只爱马仕的铂金包撑台面,不然根本抬不起头。

这里的孩子度假有私人飞机接送,她们必须上“正确”的早教课,包括烹饪课、高尔夫、音乐课、中文课,要通过残酷的幼儿园入学竞争,才能进入好学校,连父母也要接受面试

在她的圈子里,怀孕像是一场选美,怀着孕一样要穿着高跟鞋参加慈善晚宴,生完孩子最重要的是恢复身材,有的妈妈会为了避免胸部变形而故意不喂养母乳。

并且她发现,身边的贵妇每年会根据孩子的表现,获得丈夫给的“妻子年终奖”,当然这也是写进了婚前协议的。

毕竟是藤校博士,作者的文笔没话说,她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了曼哈顿富人阶层的丛林法则,不时来点小幽默,读起来不费劲,两下就翻完了。

这书正好被虎妈蔡美儿也推荐过,不过连《虎妈战歌》这种颇具争议的书,在亚马逊上也有4星好评,而这本只有3颗星:

在goodreads.com(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书评网站之一)这书评分也只有3星,在巴诺书店(Barnes & Nobel,美国第一大书店连锁)的评分就更尴尬了,才2星,相当于豆瓣5分不到的水准。

翻了一下这三大网站的书评。

对作者长篇大论写她的铂金包,很多美国读者的感受是“这个人很无趣”,或者”没话找话,她就不能写点别的吗“。

《纽约邮报》决定要吃这口瓜,扒扒背后的真相。

作者提到她在上东区住了六年,但房屋交易记录显示她只在这里住了三年就搬走了。书中描述的高档健身会所、商店,在作者自称住上东区的那几年,这些店根本还不存在。

书中有一个细节描述,为了搬入上东区高档社区,买房过程中,她只能在孕期委屈的挺着大肚子躺在床上,接受业主委员会的严格面试。

等下,纽约邮报发现作者这房子是04年买的,而她的两个儿子是01年和07年出生的,难道怀孕怀了三年?

文中提到的烹饪课、音乐课、中文课这些“正确早教”,在美国其实并不是贵族阶层专属的,很多都是20~30美元钱一节,和国内大城市昂贵的早教班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一些比较好的社区有儿童图书馆,还会免费提供类似的早教课。

关于健身,书中反复提到的“高级健身会所”SoulCycle我家附近就有,是一种动感单车课程,25~30美元一节课,平民阶层完全消费得起:

作者长篇大论写到的Lululemon运动装(她心目中上东区贵妇的健身标配),清仓甩卖的时候29块美金一件上装是常事,换算成人民币其实也不到200块。至于下雨天的Burberry,下雪天的Moncler, 早就是国内大城市精致女孩的标配了。

再说私校面试。

美国顶级私校入学竞争激烈是真的。

这些学校大多没有政府支持,预算全靠自己。毕业生出去以后功成名就,再回来捐钱给学校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因此私校招生的时候非常严谨,会拼尽全力选拔那些最有潜力的孩子。

在招生过程中,学校会考察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和父母三观,因为这个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我们住在纽约郊区一个普通小镇,这里的私校入学也都是要面试父母的。苏宝读的这家私立幼儿园当初入学的时候,也有很认真的面试过我和她爹,这是私校的正常录取程序,和上东区、顶级贵妇没什么关系。

整本书里最大的槽点,是根据孩子表现,为妻子发放的“妻子年终奖”,和打发小三差不多。如果这是真实的,说白了它就是把女性变成附属品,在精神和经济上完全依赖于丈夫。

Vanity Fair杂志看不下去了,决心要把这瓜吃到底。

他们采访了10位真实住在曼哈顿上东区的妈妈,还在脸书上找到一个上东区妈妈群,围观她们是怎么聊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妈妈开门见山的说,她圈子里人很多,但从没听过妻子年终奖这玩意:

前几天我和一个同样住上东区的闺蜜聊天(她自己也是名校毕业,丈夫是华尔街高管),说起这本书,她难以置信的说:“都什么年代了,男人要想得出妻子年终奖这种鬼,还不一纸婚前协议扔他脸上叫他滚”。

要知道,上东区嫁给富豪的很多女孩,自身都是名校毕业家底殷实,哪怕今天离婚,明天也能创立个什么品牌过得风生水起,完全用不着靠男人。

再说真正的贵妇都是对自己的生活守口如瓶的,生怕被打扰,恐怕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朋友圈里的事情像这样抖个底朝天。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纽约读书的时候,室友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她说有个老头经常穿着皱巴巴的衬衫来吃九块五的特价午餐,吃不完的半份还会小心打包带走。

但这老头曾经在一个大雪天给室友留下一百块美金的小费,感谢她在这么糟的天气里还在岗位上服务。

后来才听餐厅老板说,这老头有三四家公司,是纽约一家商学院的著名教授。

再比如,全球免税店的创始人、亿万富豪Chuck Feeney,是全球最著名的慈善家之一,他喜欢匿名捐款,一生为慈善捐出80多亿美元,仅2016年就为母校康奈尔大学捐出700万美元。但他没有房、没有车,出行只飞经济舱,晚年还住在租来的公寓里,看似一无所有却比任何人都富有。

这种明明有的是钱,却宁愿朴素过一生的人倒是更像贵族。

焦虑是怎么繁殖的?

某个上东区妈妈出了本书,把自己小圈子里最让人焦虑的那些(不知道是否真实的)东西写出来。

很快有人说,快看,这就是曼哈顿贵妇的生存现状,人家这么有钱,为了孩子还这么拼。

本来养孩子就够难够有压力了,再看看这种书更是雪上加霜。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当妈妈不一定需要铂金包,但一定需要一副好用的大脑,才不会陷于周而复始毫无意义的焦虑中。

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碎片信息,呈现了太多不同的价值观。但培养成功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爱马仕也不是私人飞机(尽管拥有这些东西也没什么不好),而是要教孩子视野开阔、独立思考、乐观、坚韧、好奇。

别焦虑,培养这些能力需要的从来就不是钱,在亲密陪伴、大量阅读、做好榜样、耐心引导中就可以获得(全文完)。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

公众号“小小苏”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童书译者

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纽约

浙ICP备1303062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