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苏家
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
物流+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
请勿下单急件
 

高需求宝宝发脾气都见过,宇宙毁灭也不算什么了

发布时间:2018-07-04

这种机械重复是个帮助苏宝快速平静的“魔法”,我也把它称为“机械的共情”。很多时候孩子崩溃大哭,是因为“得不到”,或者“做不到”带来的沮丧,尽管机器人的做法比较低级,但它在表示“是的,我看到你的沮丧了,我能理解你”。

苏宝从两岁多一点开始,正式进入高需求宝宝“可怕的两岁”爆发期。

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年前有一次苏宝歇斯底里的哭闹了近半小时,我生无可恋的敲下来的,然后就一直搁置在那里,心想总有一天这个阶段过去了,我也要以老司机的角度来写一篇对策贴。没想到可怕的两岁还真的整整持续了一年。

两三岁宝宝哭闹给大人带来那种身心疲惫,高需求宝宝的父母肯定都懂。

我记得苏宝两岁半的时候,也是我怀果子的第8个月,她几乎每天都要大哭一场。有一次是苏宝吃饭的时候,她的意大利面里有一点玉米粒,她看了一眼就哇一声哭了。我解释说我没办法一颗颗把玉米挑出来,苏宝一听更是哭得要背过气去,我说什么都没用。

还有一次是果子刚满月,我带着两个娃一起在超市买菜,当时临近中午苏宝已经有点饿了,收银台排队又特别长,果子这时候也开始烦躁了。

我一只手抱着哇哇哭的果子,另一只手推着购物车。得不到关注的苏宝,直接往地上一躺就开始嚎啕大哭,怎么劝都劝不住,所有购物的人都绕开我们,并且投给我同情的眼神。

想想当时的我也是坚强,尽管内心已经快崩溃了,还面不改色的把苏宝牵到一个没什么人的角落里,冷静陪到她平静为止。

从两岁到三岁,我家的高需求苏宝几乎每天都要一哭二闹三上吊,到现在偶尔才会有点小情绪。这样一点点熬过来,我也总算有了一些心得。

在宝宝发脾气这件事上,这一年间我观念最大的转变之一,是从拼命想“我一定要做点什么让孩子平静下来”,转变为了“我得先将这件事对自己的消耗降到最低值”。

因此,面对高需求宝宝发脾气,不要做的事情有:

1-讲道理
2-发脾气
3-向孩子妥协

因为:

第一,高需求宝宝发脾气时,她整个人其实已经不在地球了,那一刻她听不见,看不见,理解能力也退化到婴儿的水平了,大人不管做什么效果其实都不好(就像苏爸经常无奈的说那句:She’s gone)

第二,宝宝情绪爆炸时,大人如果不能保护自己,孩子给大人那种遍体鳞伤、万念俱灰的无力感,其实才是亲子关系中的隐形杀手。只有保护好妈妈自己的情绪,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情来教孩子处理情绪。

苏宝的蒙特梭利幼儿园老师最近经常和我聊起,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是主导情绪的右脑在起作用,而不是主导逻辑的左脑,这时候对孩子讲道理是根本没有用的(这个理论来自科学家Daniel Siegel的全脑培养法)。

当然更不要向孩子妥协,因为那样孩子会认为自己只要歇斯底里,就可以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许可。这一年通过不断试错,知道哪些方法不管用后,我总结出了一套对苏宝比较有用的处理方法,一共分3步:

第1步:调整心理预期,

你今天的计划可能要泡汤了

苏宝平时崩溃大哭经常会出现在早上11点过,或者午睡前,因为这两个节点,她肚子饿了或者累了,但还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难受,就特别容易发脾气。有些时候苏宝会因为饿而拒绝吃午餐,结果越哭越饿,分分钟要毁灭地球。

作为全职妈妈其实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中午,陪苏宝吃好午餐,读几本绘本,然后她午休也是我写作的时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苏宝会闹到1点,然后再花一小时安抚她的情绪,午觉也不会睡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内心其实特别烦躁,因为那意味着公号又要拖更了。

所以以前每次午休时间苏宝发脾气,我都特别难受,总想尽快让她平静下来。但往往是我越急着要安抚她,情况越糟糕,我也越生气,最后大人和孩子都身心疲惫,而且我还会特别自责。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和孩子在一起,一天本来就可能变化无常。

高需求宝宝发脾气时,一定要给自己打个心理预防针:今天宝宝可能会吃饭吃得晚,或者买好门票的动物园可能去不了了。接下来灵活处理余下的这一天,并且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过去这一年,我曾因为苏宝突然发脾气,超市购物到一半,把购物车还给工作人员直接回家;也有过带她出国旅行,本来精心安排了一天的活动,最终因为苏宝大哭,改为整个下午在酒店房间陪她读绘本。

尽管计划泡汤,但当我把自己的心理预期值降到极低,宝宝情绪爆炸给我负面影响也会很小。

第2步:把眼前的孩子

想象成小时候的自己

很多育儿书都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共情。但真正的共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当苏宝因为自己端水端洒了大哭,还疯狂把自己房间里所有玩具和绘本从书架上扒拉下来,在玩具堆里(灾难现场)打滚的时候,我也会很难克制自己的怒火。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先深呼吸,把自己从这个场景中抽离出来,然后把眼前的苏宝想象成小时候的我自己,去感受她此刻的心情。

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很有效果,因为每当我把发脾气的孩子想象成自己,我的愤怒和焦虑都消失了。

眼前时光倒流,我看到的是自己,我想到的是,如果那个孩子是我自己,我会想要妈妈如何对我。

我忽然就能体会到一个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全宇宙的小孩,却连一碗水都还端不稳的那种狂怒和无力感。

这时我心里升起的是深深的怜悯,只想抱住她,告诉她生气是可以的,妈妈在这里。把我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后,再做接下来的步骤,就会容易很多。

第3步: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误区:拼命想“我一定要做点什么让孩子平静下来”。

苏宝T2最初那段时间,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根本没用。我说一句话,或者触摸她一下,她都会更加崩溃,如果我走开,她更是哭到要背过气去。

后来有一次我实在被苏宝闹腾得心如死灰,索性坐在那里既不说话也不动,只是陪着她,苏宝崩溃完以后竟然自己好了,根本不需要我的帮助。原来这个留白,给了她机会,练习处理自己的情绪。

后来只要苏宝在脾气风暴旋涡中,根本听不进劝的时候,我会尽量克制住自己想干预的冲动,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机器人不会因为人类生气而生气,因为它的程序里没有这个功能,它只会静静陪伴着人类。这时候的我,会让头脑冷静下来去想想别的事情,比如周末安排去哪玩。

机器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但是,它会重复孩子的表达——简单说就是,苏宝大哭时如果说“我不要穿鞋子!”,机器人也会跟着说“是的,你不想穿鞋子”;苏宝说“我不想回家!”,机器人也会说“是的,你不想回家”。

这种机械重复是个帮助苏宝快速平静的“魔法”,我也把它称为“机械的共情”。很多时候孩子崩溃大哭,是因为“得不到”,或者“做不到”带来的沮丧,尽管机器人的做法比较低级,但它在表示“是的,我看到你的沮丧了,我能理解你”。

通常,我只要用了前面这三步,苏宝哭的时间不会太长。等她平静下来,我会抱着她和她聊聊刚才是什么让她生气。

有一次苏宝画画的时候,因为她太用力、颜料又太多,画刷把纸戳穿了,她拼命想用手去补好,结果越戳越破,气得苏宝把画一把扯下来撕成了碎片。我没有收拾地上的碎纸,而是等她哭完后指着那些碎纸说:你看,这就是你刚才生气的样子。

苏宝若有所思的盯着它们看了很久。

抽象的情绪变成了直观的物品,她觉得很有意思。

值得欣慰的是,三岁以后,苏宝好像变了个人,很多事情上都变得讲道理、好商量了。要是在一年前有人告诉我,苏宝会变得这样通情达理,我是根本不敢相信的。

所以孩子的成长,也是打开父母想象力的过程。邵华飞逝,孩子一眨眼就会长大。只要你充满耐心,并且大胆相信,你会发现育儿中几乎所有挑战都是阶段性的。

在这个阶段发过那些脾气,当时让人觉得头疼不已,十几年后回头看,或许会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全文完)。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

公众号“小小苏”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童书译者

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纽约

浙ICP备1303062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