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苏家
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
物流+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
请勿下单急件
 

女儿做了个“丑”手工,却打开了设计思维启蒙的大门

发布时间:2019-11-26

美国私校在教的设计思维是什么,怎么培养。

苏宝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因为还没决定上公立还是私立,这两个月,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在看open house, 想多采集一些信息再做决定。

最近看了一所私校,校园美到哭,据说超三成毕业生都去了常春藤、斯坦福、麻省理工之类的名校,入学竞争也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佛系家长,我们不奢望苏宝“考进”这样的宇宙牛校,但是能参观下校园,学习了解下人家的教学理念也是很好的。

正好这所学校最近举办了一个叫“小小设计师”的课程,对社区的适龄儿童和家长开放。

这个课程培养的能力,是美国近年非常受重视的教育理念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

在这个课程上,苏宝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设计风格有点一言难尽。别看它长得像盖着大花布的熨斗板,其实它是一张……凳子:

左边那个像竹筏一样的东西,是雪糕棍子粘成的,是个……坐垫。

虽然说不上美观,但难等可贵的是这个设计是Design thinking的成品。

陪四岁小人儿打造出这张小凳子的过程,她和我的收获都非常大,下文我会分享在这次的设计课堂上,美国私校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们用设计思维来创作出这个作品的。

什么是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最早是60年代由诺奖获得者Herbert A. Simon提出的,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应用,现在普遍认为它指一个人理解问题、提出方案、尝试方案、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维的7个步骤

美国一位叫John Spencer的教育学者在他的书中,用“发射火箭”的比喻,来解释了设计思维的7个步骤:

△ 图片来源:spencerauthor.com


1.观察、倾听、思考

这次苏宝参加的设计课程,每个孩子分配到了自己的工作区域,桌子上有泡沫块、牙签、雪糕棒、吸管、不织布、剪刀、胶带、胶水等工具。

2. 提问

孩子们看到这些手工素材,都很好奇,马上就有孩子问老师: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桌上这些是做什么用的?打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后,设计任务就开始了。

3. 理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老师向孩子们提出的挑战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用桌上有限的物料设计出一把椅子/凳子,并且让小玩具能在上面坐稳。

4. 提出各种创意

教室里这些四五岁的孩子马上兴奋的炸锅了,开始叽里呱啦的说起自己的想法来。有的孩子说要做一张花沙发,有的孩子要做一把木头椅子,老师和每一桌的孩子都轮流讨论了一会,了解他们的想法。

5. 提出解决问题的模型

我和苏宝讨论了椅子需要哪些组成部分,最后一致同意,椅子需要一个平面,也需要有腿,她认为还应该有靠背,才算合格的椅子。

苏宝开始着手制作平面了,她的设计是把雪糕棍粘在一起:

6. 试错和纠错接

下来就要把刚才讨论过的想法动手用到实践中了。

这是最有挑战性的一步,因为孩子可能会发现刚才的设想有些行得通,有些行不通,行不通的话就要再思考、调整策略,通过不断试错来找到最优解。

比如苏宝最开始尝试的是直接把牙签插到平面上,做成凳子腿:

发现那样不稳定,她又把这些小泡沫块叠起来:

发现还是不稳定,行不通后她又试着先把牙签插到泡沫块里,再把泡沫块粘在底座上,暂时找到了她心目中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

7. 把创作的结果分享给受众

最后的这一步其实挺重要的,因为酒香还怕巷子深,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有趣的设计,还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来把设计分享和展示出来,这也是美国幼儿园和小学一直在训练孩子做show & tell的原因。

整个设计完成以后,老师又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每个人最终的设计,是否满足最开始提出的设想,是否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设计虽然有点“丑”,但它很稳定,是一张完全合格的凳子,挑战顺利通关。

设计思维,如何在家启蒙?

开放性的探讨问题:

不追求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和孩子讨论问题时,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并且用事实和逻辑来维护自己的立场。

别错过动手之前的思考:

了解了设计思维的步骤以后,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玩玩具会没有目的性的直接动手,跳过了“事前的思考和策划”这一步。

正好前段时间万圣节陪孩子们雕刻南瓜,我们就及时用上了这一步:

在雕刻之前先在纸上设计出想要雕的南瓜造型,讨论选出我们最喜欢的设计后,再按设计来动手,方向会很清晰。

鼓励试错:

在孩子平时玩逻辑类、拼搭类玩具时,耐心陪伴孩子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一个方法不行、再试试别的方法。

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已经到来的今天,设计思维能力必然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参加这次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本身其实不是学到了如何教孩子design thinking,而是作为父母,与其说教孩子,不如说是跟随孩子的节奏一起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我们别忘了做个终身学习者,和孩子一起成长(全文完)。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

公众号“小小苏”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童书译者

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纽约

浙ICP备1303062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