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苏家
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
物流+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
请勿下单急件
 

作为曾经的饭渣一枚,我来聊聊饭渣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发布时间:2019-05-07

相信孩子,不要用任何形式督促孩子进食。

苏妈小时候没有什么特长,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吃饭的时间特别长。

是的,我就是那个不爱吃饭的孩子,不仅吃得慢,而且吃得少。从记事起父母就特别头疼我吃饭这件事,总是变着法子的鼓励我多吃点,但收效甚微。

如今做了妈妈,才知道身边有那么多人和我父母当年一样,因为孩子不愿意吃饭而焦虑。作为一个资深饭渣,我想借这篇文章分享一下当初自己面对一桌丰盛的饭菜,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以及为什么不愿意吃。

了解了饭渣的内心世界,或许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第一部分:人为什么要吃饭?

对大多数人而言,吃饭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饥饿,二是享受食物的味道。有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因为焦虑、压力过大等因素暴饮暴食,但不在今天文章讨论的范围。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对吃有强烈的欲望。在Baby-led Weaning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婴儿饿了就会哭着要喝奶,喝饱了就会停下来,这种自主进食行为,是人类本能。

但是添加辅食后,一些孩子自主进食的和谐节律却被大人打乱了。当大人把每顿吃多少作为一个量化指标,就会无视孩子饱足的信号,塞进一口算一口。

我曾经在拜访一个朋友时看到,不到一岁的宝宝不愿意吃饭,看到勺子伸过来就把头别到一边,爷爷奶奶想办法把孩子逗得哈哈笑,趁孩子笑的时候赶紧喂一口到嘴里,孩子被这种方式激怒而大哭,爷爷奶奶又趁孩子张开嘴哭的时候再塞一口。

我非常心疼这个孩子,因为上天赋予给他的,和食物建立良好关系的这种可能性,在他生命最初就被破坏了。

第二部分:孩子不肯吃饭是什么原因?

我小学以前对吃基本没有兴趣,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爸妈问我午餐吃的是什么,我都没有一点印象。在家吃饭我也相当磨蹭。

那时候为什么不愿意吃?现在回想起来有这些原因:

1. 每个人天生食量有大有小,我可能属于食量小那类

2. 不喜欢某些食物的味道

3. 不喜欢食物的质感或者烹饪方式

4. 不饿

白天运动量不足,饥饿感不明显

5. 太饿,把饥饿当成了愤怒

这一点是我在苏宝身上观察到的,如果我们外出了一个上午,又饿又困的回到家,她很容易因为血糖下降而情绪崩溃。

三岁以内的孩子可能无法准确捕捉饿的感受,只知道饿=不舒服=烦躁,而因此拒绝进食。

6. 心理压力过大

因为我小时候吃饭特别慢,大人在一边看得着急,会催着我吃,越催越抵触。

7. 饭前零食和正餐隔太近

从我小学放学到家那条路是小吃一条街,放学时我和同学结伴回家,经常会这个摊吃两个烤串,那个摊买一杯冰沙,到家的时候肚子基本饱了……

8. 注意力分散

如果电视开着,会导致吃饭很慢,有小伙伴在楼下等着我玩,则是随便刨两口就走了。

饭渣最讨厌大人做的事情包括:

1. 给孩子贴上厌食的标签,比如公然对其他人说自己的孩子吃饭不乖,挑食

2. 用明示和暗示督促进食,比如”快吃,嚼嚼“,”不好好吃饭你就长不高“,“再不吃凉了”,“吃了这口蔬菜就给你冰激凌”

3. 把吃饭变成比赛,暗示饭渣不如别的孩子,比如”你看小表弟都快吃光了,你还剩这么多“,”我们比赛谁吃得快“

4. 用任何形式美化进食这个行为,比如“只有好好吃饭,才是听话的乖孩子”这种毫无逻辑的修辞,只会激起饭渣的逆反情绪

第三部分:从饭渣到吃货的转变

我的父母爱我是无疑的,很可惜在吃这个问题上,我们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一看到饭菜摆上桌我就想溜走。

转变是从初中住校开始的。当时我读的寄宿学校包含三餐,到吃饭的点提供4菜1汤和一份水果,孩子们拿餐盘自己去打饭吃。我还记得第一次打饭的时候,小心翼翼的问掌勺大叔,能不能不要给我舀黄瓜炒肉。

大叔打量了我一眼,他表情是:不想要算了呗,I don’t care.

我甚至叛逆的尝试过”逃饭“,午餐时间没有出现,记得班主任也只是关心了一番但没有追问。

我欢呼雀跃,住校竟然可以不吃饭,不想吃也不会被干涉的,我在梦里面吗?

获得这种自由以后,我忽然变得喜欢吃了,连以前不爱吃的东西,也会特地去尝一尝。住校一段时间后回家吃到久违的、父母做的饭菜,才意识到家里的饭菜其实是很可口的,以前的各种饭渣行为都消失了,我还记得爸妈惊掉下巴的表情。

这种转变其实来自于孩子对”吃“的完全自主。

作为一个曾经的资深饭渣,我能深深体会给孩子“吃的自由”有多重要,在自己两个孩子吃的问题上也比较放松,并且一直遵从这几条儿医给过我的建议:

1. 提供丰富的食材

从添加辅食开始,就让孩子尝试各种食物,越早接触多种食材的孩子,以后越不容易对它们产生抵触。

2. 即使不喜欢吃的东西

也坚持提供给宝宝

注意是提供,不是强喂,想不想吃随便。很多新手父母容易犯的一个喂养错误是给宝宝某种食材,宝宝尝一口就皱眉头,然后吐出来或者扔掉的话,就给宝宝贴上“她不爱吃这个”的标签。实际上,很多宝宝要在尝试新食材10-15次后才会接受它,我们负责提供,其余的让孩子自己掌握节奏就好。

3. 不要过度纠结蔬菜的事情

记得在Pixar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看到过,自然界中很多绿色的东西是有毒的,人类出于自我保护机制,天然会对绿色的食材比较警惕,这也可能是很多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的原因。

吃蔬菜尽管重要,但不让孩子抵触蔬菜更重要,苏宝和果子的儿医甚至说过,其实孩子不需要每顿都吃蔬菜,比如早餐没有蔬菜,那午餐就多准备一点,每天保证有一定摄入,总量平衡就好,最重要的还是别让孩子对蔬菜产生抵触情绪。

4. 相信宝宝的直觉,把"吃什么,吃多少"的自主权交给宝宝

这一点真心是最最最重要的。生存是人类本能,“不吃就不能生存,不吃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句话是每个人类的原始代码,孩子们不会饿着自己。


我记得后台有位妈妈曾经向我咨询过,宝宝除了馒头,其他什么都不吃,有时暗度陈仓在馒头里夹一些菜,宝宝吃一口就吐出来,全家人紧盯宝宝吃饭,气氛弄得很紧张。难道白馒头天天吃、顿顿吃?营养跟不上怎么办?

美国科学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做过一个喂养实验,给添加辅食后的婴儿准备了三十多种食材,但成年人对他们吃什么、吃多少不做任何干涉。

实验结果是,这些孩子每天为自己“选择”的饮食各有不同,但全部都达到了营养均衡的水平。因此越来越多专家认为,放开手让孩子自主进食才是最自然的。

孩子吃得慢、吃得少、不愿意吃时,焦虑是难免的,但要培养健康快乐的小吃货,或许还是需要“后妈”一点。

吃饭这件事就像呼吸。呼吸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也是一种人能够自主学习的技能。新生儿的呼吸比较急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练习,会变得越来越规律、平顺。造物主已经赋予了每个健康孩子呼吸的能力,只要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不需要太多干涉孩子就可以学会。

试想,我们本来呼吸得好好的,如果几个比我们大5倍的巨人(在孩子眼中大人就是这样的比例)不断的把氧气面罩盖在我们的脸上,在旁边不停的催促我们呼气、吸气,这样可能只会觉得窒息。

吃饭这件事也是同理。如果说今天文章我只能给出一条建议的话,那就是:

相信孩子,不要用任何形式督促孩子进食。

因此对前文担心宝宝只吃馒头的妈妈,我的建议是:就让宝宝享受吃馒头的乐趣吧,试下连续一周都准备馒头,也准备一些其他食材,想什么吃就吃什么,一周后,我保证他的饮食会发生变化。

培养小吃货最需要的是和食物建立良好的自主关系,更深层的,是亲子关系中对孩子的尊重。一个吃字,其实最能体现出亲子关系中的“放手”,就像孩子学走路、学游泳一样,我们再舍不得,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完成(全文完)。

参考资料:

△ 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626509
△ RAPLEY, G. (2010). BABY-LED WEANING: The essential guide to introducing solid foods-and helping your baby... to grow up a happy and confident eater. S.l.: Experiment llc.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

公众号“小小苏”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童书译者

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纽约

浙ICP备1303062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