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苏家
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
物流+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
请勿下单急件
 

讲座实录 | 培养小小世界公民,做到这些,比带娃出国旅行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8-02-24

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而且在向着越来越多元的未来进发。我们的孩子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不仅有各种外貌、各种肤色、各种社会阶层的人,他们还会和无数种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和价值体系去碰撞。如果在碰撞发生的时候,一个人不懂理解和接纳,就会非常痛苦。

我身边经常有一些妈妈问我,我的朋友带几个月的宝宝去旅游了,我也想带宝宝出去,增长增长见识,但宝宝这么小到底有没有必要带出去呢?还有妈妈说,在网上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三四岁的孩子,都已经环游世界了,我家宝宝还没出过国呢,这样一对比,觉得非常的焦虑。

我和我先生没孩子以前,就特别爱旅行,从苏宝三四个月开始,我们去旅行也带着她一起。照片里面我们在百慕大岛,当时我肚里还怀着二宝。现在二宝刚三个月,也已经和我们出去过好几次了。不过我们带着孩子满世界跑,真不是因为想培养什么牛娃,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自己想出去玩而已。我和苏爸人在国外,老人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没有人帮着我们带宝宝的时候,去旅行那肯定得自己带着,生都生了,不可能扔家里是不。

况且像苏宝这个年龄,两三岁的孩子,出去旅行到底学到些什么,我觉得真不好说。比如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她感兴趣的是门口卖烧烤的小车子,我们去一个著名历史建筑,苏宝关心这里面的垃圾桶怎么没有盖子。总之,带宝宝出去多体验一些新鲜事物是很好的,如果我们期待仅仅通过几次旅行,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特别有眼界的人,多半是要失望的。

实际上,带着宝宝走了好多地方后,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孩子的外在视野,和他们的内在世界息息相关,这个内在世界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讲座主题:不出国门,如何培养国际视野?

咱们即使没法带宝宝周游世界,在本土,其实也能帮助宝宝构建他的国际视野。

具体怎么做呢?我先讲个故事。

前段时间我回国,遇到一个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叫Jason. Jason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长大,读大学以前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他当时是第一次去中国,但是没聊几句就发现他对中国文化特别特别的了解,聊起什么饺子啊、小笼包啊、川菜啊,头头是道。我就特别的好奇,一个从来没离开过美国的年轻人,是怎么对中国这么了解的。

和他一聊天我才知道,原来Jason很小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他们当地中餐馆吃了春卷,而且估计是很不正宗的春卷,但他因为这个变得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爸爸妈妈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但他们看到儿子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就找了一些和中国有关的DVD, 给他看,过年的时候,还特地带他去唐人街,参观舞龙灯耍狮子,后来Jason开始自学中文,大学也是学的是东亚研究专业,当然成了个中国通。虽然咱们的目标,不一定是要让孩子去读某个专业,但Jason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

要点一:激发孩子对多元世界的好奇心,通过绘本、艺术、饮食文化等形式感知世界的多元

我意识到咱们要培养一个对世界感兴趣的孩子,通过旅行欣赏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是对世界文化的一种了解,但在没有条件到处去旅行的时候,美食、音乐、艺术、绘本,这些都是世界文化的载体。即使不出国旅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在本土,就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和了解世界。

比如说,我的女儿苏宝,我记得她两岁左右,第一次吃了披萨饼,她特别喜欢。我就趁机和她说,你知道吗这个披萨饼,是来自意大利的传统食品。她问我什么是意大利,回家后我找来家里的地球仪,给她看意大利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然后我又带她去纽约这边的大都会博物馆,特地去看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作品、油画作品,然后和她解释说这些都是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

那她这个年龄,到底能不能看明白这些艺术作品呢?当然看不明白啦。

但这种经历就给了她一个印象,也就是说原来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和我身边看到的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世界是很大的,有些地方,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值得我好好去看看。这,其实才是让孩子接触其他文化的意义。

像我们国内的很多城市,也有各种各样的餐厅,还有博物馆,艺术馆,实际上我们的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类似的展出特别多,大家平时多留意,也可以多带宝宝去感受。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说,苏妈,我生活在比较小的城市,没有你说的这些资源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前面聊到那个从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小伙子,他小时候父母经常会从图书馆借一些和中国有关的绘本,让他通过书,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通过绘本来了解世界,虽然不一定像旅行那么直观,但是咱们培养世界小公民,阅读,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之一了。


当全职妈妈这两年多,我陪苏宝读了一千多本英文绘本,其中最好的绘本我按主题和年龄,整理了一些书单出来,其中就包括一份培养“世界小公民”的书单。大家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小苏”主页,可以找到咱们的这份书单。

这份书单里面包括了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的绘本,比如幼儿版的国家地理这类书,但是我的书单里还有一类书,并不是展现世界完美的一面,这些绘本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难民、什么是饥荒,什么是极度贫困。

要点二:让孩子有机会认识世界不完美的。真实一面,培养孩子的善意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问,孩子这么小,给孩子看世界丑恶的一面真的好吗?

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够了解到,她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她们住的房子、吃的食物、喝的水、身上穿的衣服,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当她们抱怨自己今天穿的鞋子上没有米老鼠图案的时候,可能不知道非洲一些地方的孩子根本连鞋都没有,一年四季都光着脚。当她们为了不要喝水想喝果汁发脾气的时候,她们可能不知道南美很多小村落里,七八岁的小朋友每天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去一个泥塘子里去打水,而当地人洗衣服、喂牲口喝水都是用这同一个泥坑,这些国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感染上疾病而死亡。

我记得一个作家曾经说过:
“别因为生活在象牙塔里, 才说出“我热爱世界”这样的话
得看到世界的黑,丑,脏以后, 还能这么说”

我们的孩子不会永远生活在真空中,我觉得只有让孩子也看到世界破碎的一面,才算对世界有了完整和真实的认知,这个完整的认知,加上一定的引导,我觉得可以让孩子成为对世界更有善意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聊一个我们常常会忽略的问题。

让孩子学好英语、和国际接轨这些话题,最近特别的热门,但咱们的孩子对世界有再全面的了解,也不能缺乏了一个关键的东西,叫做自己的核心文化。

要点三: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骄傲

对于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这个核心文化就意味着学好汉语,写好汉字。我记得去健身的时候,教练经常强调练好核心肌群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核心肌群强壮有力,我们走路才能走得更稳,姿态才能更挺拔,才不容易累。

我们的文化就和核心肌肉一样,它能让咱们的孩子能清晰的自我定义,更有自信。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起再洋气的英文名,上再厉害的国际学校,他的世界观可能是一盘散沙。

我和苏宝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讲中文,参加中文亲子活动。我们会庆祝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共读中文绘本。苏宝是一个有中国血统的孩子,虽然说我们在海外生活,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努力,来塑造她的核心文化。

以上这些,是我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对培养孩子国际视野的一些看法。

那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聊,孩子对世界有了一定了解,有了一定输入后,会输出怎样的价值观,给这个世界带去怎样的能量,以及咱们该怎样引导孩子用“世界公民”的视角,用世界公民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呢。
先讲个故事。

两年前的年=圣诞节,我们社区举办了一场圣诞音乐会。其实圣诞期间经常会有学校组织小朋友演出,那天我早早的就带苏宝去了指定的场地。舞台装扮得很有节日气氛,观众席已经来了很多家长,都带着小朋友。

开场,老师带着两排穿着圣诞服装孩子登台了,打扮的特别隆重。从他们在台上的表现能看出,大部分应该是智力低下或者是自闭症的孩子。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为我们学区的特殊儿童举办的音乐会,让他们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登台表演的机会。

音乐会开始了,舞台上的孩子们唱了一曲铃儿响叮当,很明显的开始跑调、跟不上节奏,台上还有几个孩子东张西望,好像不清楚这是在做什么。但观众席并没有人因为这些孩子是特殊儿童,表现出大惊小怪。这时候我听见旁边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问妈妈,他们为什么这样唱歌?他的意思可能是说这些小朋友唱歌为什么跑掉呀 ,或者说为什么看起来不太一样呢?他妈妈立刻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他别讲话,然后小声在他耳边说,别人在演出时问问题是不礼貌的。

我记得以前看过周国平写过的一本书,她的女儿妞妞得了眼癌,眼睛失明了,他的书里有段描述:

这天放疗完毕,我们又带妞妞在公园里玩。她大约感觉到了树香、鸟鸣和新鲜的空气,渐渐从治疗的委靡中活泼起来。为了逗她高兴,我抱着她沿小山坡的石阶奔跑下来。她喜欢由此产生的快速的坠落感,那样快活,咯咯大笑,还不停地喊叫:“跑,跑!”

我们正这样高兴地嬉玩着,我听见一个母亲对她的孩子解释道:“那是个瞎子,你没看见她一只眼睛全是白的?”

当时看这一段,我心里就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遇到一个残疾人,我该怎么向她解释,这个人没有腿。

我的女儿苏宝,现在2岁半,但是也已经开始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我相信很自然的,她有一天可能会问我:

那个人为什么没有手臂?
那个人为什么坐轮椅?
那个人为什么在乞讨?
那个人为什么在扫大街?

要点四:塑造孩子对大千世界的平常心,尊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

在美国,如果有人公然对特殊儿童指指点点,是非常严重的事情,甚至可能引起公愤。其实美国对先天缺陷、智力低下、自闭症这类儿童的称呼并不是弱智、聋哑儿童这些带冒犯性质的词,而是统一用中性色彩的方式来称呼:特殊需求儿童(special needs children)。

这样他们身边的孩子们潜意识里会知道,这些孩子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有特殊需求而已。

关于特殊儿童,我觉得美国家庭和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在美国,特殊学校比较少见,很多学校会把智力低下、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和普通孩子混编在一个班里,然后给特殊儿童单独配一位老师,帮助他们学习。

虽然说限于咱们现在的人口和师资的条件,实现这种混编形式还有一定难度和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种混编的形式,不把特殊儿童特殊化,能给帮助他们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也能让同班的孩子从小学会和特殊人群相处。在美国这些年,我发现孩子们都非常适应身边的特殊儿童,从没看到过其他正常孩子对他们指手画脚。

当孩子注意到不同肤色、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其实是很好的机会向他们解释,咱们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有钱人、穷人、天才、残疾人、特殊儿童都是正常社会的一部分,别人和我们不同,这很正常。

这也是在帮助咱们的孩子塑造国际视野。

聊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妈妈,她的女儿比苏宝大几岁。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带宝宝在纽约这边的中央公园散步,遇到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这个孩子坐着轮椅,也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散步。我当时就听到朋友的女儿问,妈妈,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坐在那个椅子里面?她说的椅子chair,其实可能是因为她从没见过轮椅,还不知道轮椅这个词其实叫wheelchair。

她的妈妈说,这个小朋友腿脚不太方便,所以出门要借助轮椅,不过她好像和你差不多大,你看她手上拿了个风车,和你上次手工课做的差不多,说不定她也喜欢做手工呢。去和她聊聊吧。

我觉得这件事,这个妈妈她处理得很好,她并没有刻意回避特殊小朋友身体有缺陷这个事实,也不刻意去强调它。而且她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小朋友和你差不多大,她也有一个风车,和你做的也差不多,这是引导孩子在不同中,去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

朋友的女儿当时脸上的表情就是,哦,原来是这样啊,然后我看到她大大方方的走过去,和轮椅上的女孩打招呼,还问她,你喜欢紫色吗?我的裙子和你一样,也是紫色的。

孩子的世界是很原始的,他们会模仿和复制大人的行为和思路。

如果孩子看到一个残疾人,大人的反应是充满厌恶的告诉他,那是个“瞎子”。大人给孩子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这个人和我们不同,二是这个人比我们差。这两个信息到了孩子那里,可能会形成怎样一个思维模式呢,那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我的标准,凡是不符合我自己标准的,都是坏的,不正确的。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

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而且在向着越来越多元的未来进发。我们的孩子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不仅有各种外貌、各种肤色、各种社会阶层的人,他们还会和无数种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和价值体系去碰撞。如果在碰撞发生的时候,一个人不懂理解和接纳,就会非常痛苦。其实我们中式家庭的很多痛苦,就来自于缺乏价值观上的界限感,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观点,去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那肯定会制造痛苦。

如果一个人的头脑和心灵是封闭和狭隘的,如果他只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没一个人,那不管他去过多少国家旅行,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的人。


聊到这里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问,孩子有一颗会接纳的心、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好的,但有一些观念本身是错的,比如不能打人、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吵闹,要怎么才能教孩子去辨别这样的是非呢。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与其告诉孩子哪些是错的,不如多去引导孩子哪些是对的。

比如我记得我的女儿苏宝刚会坐的时候,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抓起来往嘴里放,很快我发现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对孩子说“不不不”,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后来苏宝的早教老师和我说,你试试从肯定的角度来引导孩子。比如说,看到宝宝在用力拉扯家里的盆栽,与其说“不要这么用力”,你可以试试说“咱们轻轻的摸”然后给她示范;与其说“在停车场里不要乱跑”,不如说“停车场里要牵着妈妈的手慢慢走”。

这样孩子的是非观念就会从一个正向的角度逐渐形成,她会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是非观念逐渐累积起来,就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当孩子有了这个稳定的价值体系,那她面对一些和自己价值观冲突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动摇自己的心态了。

我女儿苏宝现在两岁半,已经会问我“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不分享他的玩具?”这样的问题。我会告诉她,那是那个小朋友自己的决定,他自己说了算。这样苏宝会逐渐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和我不同,这很正常,但这并不影响我自己的决定。比如说,我喜欢分享我的玩具,但是他的玩具他可以不分享。

我相信当一个人建立自己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我喜欢分享我的玩具),同时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比如,他的玩具,他可以不分享),会过得更轻松。

咱们教育的目的,早教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多一种的可能性吗?

懂得消除偏见,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父母,才可能培养独立,自信,高贵的孩子。具备这种格局的孩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世界小公民。

好,咱们今天的分享就接近尾声了。我会把今天讲座的全文发布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大家搜小小苏就能找到,我也会定期在那里分享一些我的育儿心得,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小小苏。

最后,我想用几句话作为结语。

我们为什么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世界的人?

无非是让他们懂得,世界很大,自己很小。但这个很小的自己,在保持内心独立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个辽阔世界充满好奇心,又充满平常心。

非常感谢大家参加咱们今天的微课直播,咱们下次见。

问答部分:

1. Q: 宝宝今年刚1岁半,过年会考虑说带他出国,但因为还不到2岁,家里人也不是很赞同,说孩子还太小,坐飞机肯定不适应,苏妈怎么看这个问题,有什么适合2岁以内宝宝的出行TIPS吗?

A: 我们带苏宝坐飞机也是一岁后,因为当时觉得小月龄的宝宝需要频繁换尿不湿、喝奶,在机舱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大人会比较辛苦。一两岁的宝宝坐飞机的话,身体和情绪照顾好了那就问题不大。

一个是要注意让宝宝身体舒服,第二是要准备一些工具,陪宝宝打发时间。打发时间的话,可以带一些迷你绘本,或者宝宝之前没玩过的小玩具,比如贴纸、橡皮泥、填色涂鸦的小本子。

我记得苏宝一岁半左右坐3小时飞机已经基本不太会哭闹,但是飞机上气压的变化还是会让宝宝不舒服,其实大人都会有一点不舒服。苏宝每次坐飞机我们都会带两个棒棒糖,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给她吃,能够缓解气压变化给耳朵带来的不适。

除了这个以外呢,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宝宝的规律。为什么宝宝出去旅行的时候会出现哭闹啊,或者是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宝宝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我们讲到规律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在规律,一个是外在规律。所谓外在规律就是宝宝每天生活在自己家里面这个环境是固定不变的,内在规律就是宝宝每天固定早上什么时间起床,晚上睡觉之前讲几本绘本,刷牙,睡觉这样的一个程序,出去旅行的时候外在的规律是在变化的,这是没有办法的,那外在的规律对宝宝来说就有点混乱。那么为了让宝宝在旅行当中最大程度的达到内心世界比较稳定,那这个内在的规律就一定要把握好。比如说,宝宝在家里有一个特定的玩具是比较喜欢的,每天睡觉都要抱着这个玩具,那出去旅行的时候就一定要带着这个玩具,给宝宝起到一个安抚的作用,尽量把宝宝的作息时间安排在平时在家里差不多的一个时间。这样宝宝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就比较容易适应,而不会出现所有一切都显得很混乱宝宝也比较焦虑的这种情况。

2. Q: 我是那种很喜欢带着小朋友到处玩到处看的妈妈,确实很累,但真的很开心,未来还考虑生二胎,以后就是带着2个宝宝出门了!因为了解到苏妈也有两个小孩,想讨教一下经验,带2个宝宝出门是不是更艰巨的任务,和带一个娃出门有啥具体区别或者说有啥特别要留意的吗?

A: 我觉得带两个宝宝出门肯定是比带一个更难一些,但是如果安排的合理,爸爸妈妈两个人分工或者有老人帮忙,大家分分工,那么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其实很多爸爸妈妈喜欢问带两个宝宝出去,怎么同时照顾好两个宝宝,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更多是觉得先照顾好大人自己最重要。因为只有大人自己精力充沛,才能更好的去陪宝宝玩。我们同时带两个宝宝出去旅行过几次,有两点感悟很深,一个是一定要利用好带娃的工具,比如双人推车,或者一个单人推车加一个婴儿背带,大宝坐车,小宝背在爸爸身上,这样就解放了双手;第二个的话就是出去玩之前,尽量把两个宝宝的作息调整一致,这样就不会出现小宝睡着了,大宝还在high,大人一直都休息不了,这种情况,很累。两个宝宝作息比较规律的话,大人在旅途中得到冲分的休息,大人更有精力有体力,情绪好,全家人玩起来才更开心。

3. Q: 我就是那个经常被我家好奇宝宝东问西问,经常问得哑口无言的妈妈哈哈哈,有时候面对宝宝的奇思妙想,真的会语塞,回答不出来,甚至会感到羞愧……心情会蛮复杂的。苏妈如果遇到这种回答不上来孩子问题的情况,要怎么办呢,如何自我调节好心理呢?

A: 其实我觉得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有个误解,就是我一定要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不然就不是个合格的爸爸妈妈。其实有些时候宝宝问一个很难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反问他,看宝宝是怎么想的。比如有一次苏宝问我,妈妈,我们家有钱吗?我问她“什么是有钱啊?” 她说,像Charlie的爸爸那样买一辆很大的飞机。

这个Charlie和苏宝差不多大,是我们的邻居的孩子,其实他爸爸也没有买飞机,只是他是纽约一家企业的高管,他们公司会有私人飞机来接他去办公。然后我问苏宝,你觉得买飞机是做什么用的啊?她说,有飞机就可以飞到海边去,还做了一个飞起来的动作。我说,那我们上次出去玩的时候,也坐了飞机吧?虽然我们没有自己的飞机,但是只要你想出去玩的时候,一样可以坐飞机啊,而且是很大的飞机,能坐几百人,是不是很棒啊。其实这个过程我并没有真正回答她我们家有没有钱这个问题,也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要一问一答,宝宝的所有的问题都要回答。而是通过反问,来了解孩子对这件事本质的认识。只要遇到那种容易答不上来的问题,我通常会反过来问孩子,或者说“你觉得呢?”,这样常常可以引出很多有意思的对话。

4. Q: 其实我当初的理念和苏妈很接近。我觉得世界不仅有真善美的一面,还有不完美的一面,这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平时和宝宝聊天我也会触及到这部分话题,或者电视里看到特别可怜的小动物啊人啊,也会去说这样的话题,有一次看电视看到流浪狗狗,我说宝宝你看狗狗很可怜,被主人抛弃了,也没有妈妈了……然后我家宝宝就伤心地哭了。当然经过安抚后宝宝情绪也稳定了下来,但是爸爸就很反对我去和宝宝说这样不好的、负面的话题,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有时候我们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分歧。然后我也会动摇说是不是真的不太合适……

A: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孩子留意到一些所谓不美好的东西,咱们没必要特地把这些东西隐藏起来,也不需要过度的强调它。比如说在电视上看到流浪狗,我们可以告诉宝宝这些狗没有了家,然后我们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去强调积极的一面,比如告诉宝宝社会上有很多流浪动物的救助站,可以帮助这些狗狗,这样我觉得孩子能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也就是说不美好的事情是存在的,但这个世界并不是没有希望的。

5. Q: 家里的老人带孩子为主,平时虽然我们也会给宝宝读读绘本,听听英文歌曲,但是大部分时间老人带孩子,老人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公公是老师,所以经常给宝宝念三字经啊还有唐诗什么的,也不太喜欢西方的那一套东西。我自己是觉得也挺好的,各种文化都了解一下,但是老人家就会比较固执。这方面苏妈有没有什么很好的建议,怎么和老人家沟通?

A: 我来分享下我家的情况吧,苏宝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是中英文同时在教的,想培养成双语宝宝,然后我们的老人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有时候我爸妈来美国探亲,我妈妈也喜欢给苏宝放一些唐诗宋词,如果看到电视里放英文儿歌,我爸妈会说这唱的是什么,听不懂。我觉得根据老人不同的性格,可以试试这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你可以从比较功利的角度,说现在小学很重视英语,学一点基础的英语表达很重要的,入学以后才跟得上节奏。虽然咱们让宝宝学英语的出发点不一定是功利的,但老人怕孩子以后落后,听你这么一说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或者你也可以平时自己带宝宝的时候,多给宝宝看一些她感兴趣的英文绘本、儿歌、动画片,这样宝宝形成习惯以后,哪怕爸爸妈妈不在家,她也可能主动要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放英文儿歌,你也可以准备一些英文的有声绘本,比如那种扫一扫就可以听音频的,教老人怎么用,只要是平时比如周末、晚上下班多引导孩子对英文真正感兴趣,这样你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会主动要求去接触英文,那大部分老人应该也会比较顺应孩子的需求,达到目的(全文完)。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

公众号“小小苏”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童书译者

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纽约

浙ICP备1303062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