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苏家
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
物流+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
请勿下单急件
 

阶层固化的今天,普通家庭的父母,如何让孩子看得更远

发布时间:2018-05-22

那些极个别打破了阶级固化定律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把自己的局限性一代代传下去,而是放手让孩子做选择。

56UP这部纪录片,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过。BBC从1964年开始,跟踪了英国的14个家庭,每隔7年拍摄一次他们孩子的情况和人生发展,直到这些孩子步入中年。这个纪录片证明,英国的社会阶层难以逾越,很多人的命运从降生那一刻就已经被设定。精神和物质的富足会代代相传,贫乏也一样,这就是阶级固化的残酷现实。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来自普通家庭,养育的是普通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基因和智商上都处于平均水平。普通家庭的父母可不可以做些什么,来给孩子更多可能性呢?

去年果子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正式成了四口之家。因为已经养过一个高需求宝宝,果子还没出生之前,我就不时回顾之前苏宝的育儿笔记,复习各种情形的应对策略。

我的很多读者都知道苏宝一岁前对外人很慢热,经常被陌生的面孔吓哭。为了让她有社交环境,我想方设法带她去参加各种亲子活动。

即使是这样,苏宝直到快三岁的时候才逐渐放下对陌生人的警惕,参加早教课的时候不再像考拉一样挂在妈妈身上。我几乎认定果子也会一样。

而果子的性格和姐姐相反,她天生爱热闹,每次带果子去图书馆听绘本故事,果子最爱往人多的地方爬,和不认识的小孩分分钟打成一片。

这个过程让人敬畏生命。因为我意识到,原来不同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天生气质来到世界上,性格和发展不完全是大人干预的结果。

中国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孩子、在孩子身上投入最多精力的父母,也正是因为这种付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会更精确。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聊天说,她花了很多钱送儿子去上英语早教班,班里其他孩子都会用英语自我介绍了,孩子还完整句子都不会说,她每天监督孩子背单词,但收效甚微,而且每次上课孩子都拖拖拉拉不肯去。她觉得特别受挫,一气之下退掉了早教班,告诉儿子随便他学不学,无所谓了。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开始自己去翻书架上的英文绘本看,还要妈妈放英语版的小猪佩奇。妈妈很吃惊,问他怎么开始感兴趣英语了,他说:因为妈妈非要我学,我就不想学。

原来彻底放弃控制,换来的是孩子真正自主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我有另一个朋友来自农村,他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从来就无法辅导他的功课,他读书的时候总考第一名,后来成了他们地区的高考状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他身边同学都选了当时看来非常实用的专业,他偏偏对纯科学感兴趣,选了理论物理这个就业前景不太好的专业。

他母亲最常对他说的话是:你感兴趣的就去做吧,反正我们也不懂。朋友后来申请到了藤校博士全奖继续做研究,现在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华人科学家。

如果我们精确的把自己的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把孩子变成我们自己,这意味着:孩子或许能继承我的大部分优点,也会继承我的全部局限性。基本上等于培养了一个“我”。

但是,在这世界上复制一个自己,是多么无趣的事情。

写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自己大胆的设想:

那些极个别打破了阶级固化定律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把自己的局限性一代代传下去,而是放手让孩子做选择。

育儿中的放手就像艺术手法中的留白——留白可以给孩子更多可能性,去体会到我们无法教给孩子的那些东西,他们才有可能超越我们,也就是所谓的打破阶级局限性吧。

你还记得第一次听见孩子胎心时的感受吗?那种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几乎让人肃然起敬。因为哪怕孩子还在母亲身体里,就已经有一颗可以独立跳动的心。

孩子不过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借过,藉由我们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终究去拥抱他们自己精彩的人生。当我们承认这一点,就会不自觉的更加谦卑。

养育的精髓不在于如何做更多,而在于如何做更少。不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已经有了更广阔的可能。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全文完)。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

公众号“小小苏”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童书译者

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纽约

浙ICP备13030620号-12